
從抗戰老兵到“新中國粵劇的幕后推手”,粵劇泰斗林榆逝世,享年103歲
2022年5月12日,粵劇藝術家林榆在佛山逝世,享年103歲。其家屬發布訃告稱:“父親林榆于凌晨(5月12日)3時于陳村醫院睡夢中駕鶴西去,享年103歲?!?/p>
作為廣東粵劇院的前任領導者,林榆不僅是個粵劇工作的組織者,而且是個參加粵劇藝術改革實踐的藝術家。他曾導演了近四十個粵劇,其中有《山鄉風云》《屈原》《秦香蓮》等一批具有相當藝術質量的戲。他編寫了演出過上百場的《寶鏡奇緣》和《金雞嶺》等一批頗受觀眾歡迎的劇目。
多年來,《羊城晚報》長期跟蹤報道了這位粵劇泰斗,其中2012年,李小瑛發表于《羊城晚報》的《林榆:新中國粵劇的幕后推手》一文,詳述了林榆的生平和貢獻。在這悲傷的告別時刻,我們重發此文,愿林榆老先生一路走好。
林榆:新中國粵劇的幕后推手
文/李小瑛
91歲的老人,背駝著,住在兒子購買的郊區別墅里,本應養魚伺花,頤養天年,卻每天仍伏案揮筆,把永遠寫不完的那個劇本一改再改。作為廣東省粵劇院前院長,既是編劇,也是導演,解放至今60年,導演過36部戲,編寫過10部劇目,文化部文華獎得主?;泟〗缯l個不知,哪個不曉,他就是林榆。
粵劇改革扛大旗
年輕時,林榆畢業于廣州藝專戲劇班學話劇,粵劇是從來不看的,認為那是封建糟粕。新中國成立前夕,隨中原劇藝社轉戰香港,1949年,受香港民委選派,作為香港代表赴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文代會和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隨后,他隨部隊南下廣州,被任命為軍管代表,接管廣州文藝單位。當時的電影很少,廣州人娛樂基本就是看粵劇、聽粵曲。當時六七間大戲院,每天進出成千上萬的人,可以說是城市文化娛樂中心。林榆看到了粵劇的重要,逐漸成為新粵劇的發起人。
當時,上演的劇目異?;靵y,反封建的劇目當然也有,像白蛇傳、梁山伯祝英臺等,但比較多的倒是為票房而充塞的封建迷信、血腥仇殺、誨淫誨盜的戲。民國時期,廣州政府已經開列幾十部不能上映的劇目,想凈化市場,那當然是緣木求魚。但如今如何改革粵劇,成了當務之急。為剎住亂編亂演,劇本、演出都應該而且必須審查,但那時劇團都是私人老板自己投資,誰聽你的?最積極的辦法,還是推出健康的新劇目。在華南文聯領導下,林榆把廣州有名的編劇,組織起來,成立粵劇編劇組,創作、改編、移植了一批主題積極的新粵劇,政府免收娛樂稅。1951年春節,永光明劇團在人民大戲院上演新粵劇《紅娘子》場場爆滿,戲院售票處要用麻包袋裝鈔票,一時傳為美談。又以華南文聯的名義組織了十多個農村粵劇隊,林榆都親力親為。
撥開迷霧見彩虹
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曲匯演在北京舉行,廣東能不能拿出像樣的演出,可謂上下關注。帶隊的林榆從各大劇團中抽調的主要演員,當時活躍著羅品超、文覺非、呂玉郎、郎筠玉等名演員,也愿意放棄高收入,到北京參加匯演。演什么好呢?從新中國成立后三年來演出過的1700個劇目中,選中《三春審父》,這是一臺行當齊全、劇情復雜、觀眾愛看的戲。在武漢接受審查時,出乎意外,被評判認為是維護封建的壞戲受到嚴厲批評,田漢的權威發言更宣判了《三春審父》的死刑。正灰溜溜準備打道回府的時候,主持中南匯演的陳荒煤前來詢問有沒有其他劇目帶來,大家勁頭又來了。不出幾天,排出三個粵劇傳統折子戲《鳳儀亭》、《表忠》、《別窯》,這次通過了審查并在全國匯演時獲得好評?!侗碇摇房赡苊值脑?,還被選中到中南海為毛主席演出,各地劇團的著名老倌羨慕至極,寧愿在其中臨時客串龍套,為的是能看見毛主席。林榆是代表團團長,得到唯一一張票和毛主席一起看戲的待遇??磻驎r,他特別注意毛主席對戲的反映,毛主席自始至終沒有說話,看完了演出起立鼓掌,給劇團很大鼓舞。
全國匯演總結時,文藝界領導人周揚還是專門有一段話批評了粵劇,他說:“粵劇正走在危險的道路上,它的整個藝術傾向有極不健全的地方,劇本創作粗制濫造,追求離奇的情節,每個劇中都要湊足6個主角同時登場,并不適當地以奇裝異服相炫耀,這一切不但不是藝術,而且恰恰是破壞藝術?!边@段話未必準確,可是廣東代表團回到廣州后,華南分局宣傳部指示全行業展開了為期4個月的學習,參加學習的有2100人、26個單位。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空前絕后。但當時領導意見還是要無條件服從,林榆就因為《三春審父》做了嚴格的自我批評,《我的檢討》在匯演會刊頭版頭條發表,回廣州以后還在《南方日報》等報寫自我批判文章。
隨后,各劇團推出了《羅漢錢》、《白蛇傳》、《斷橋會》、《表忠》、《木頭夫婿》等一批新戲,廣州的粵劇舞臺出現新的變化。
1953年,上級需要林榆組建第一個國營粵劇團,他成為廣州第一個國營粵劇團團長。國營劇團的任務是,執行國務院的“戲改方針”,在改人、改戲、改制等方面起示范作用。他還是“空頭司令”,去哪里找人?能否收編一個民營劇團?林榆找了很多民營劇團的臺柱談話,發現他們工資很高,每月收入有一二千元,比那時國家干部只有幾十塊到一百多要高出幾十倍,比一般演員也高十倍。何況劇目必定要上演他們的拿手戲,還得包下全團的老弱、親屬,唉,收編這條路走不通。最后,決定由廣東實驗劇團為基本隊伍,適當增加名演員,組成國營的廣東粵劇團。這個廣東實驗劇團是從十多個農村粵劇隊中抽調人力專為排演現代劇目組成的,業務強、思想好、年紀輕,但知名度不夠?;泟F組成后,推出一批新劇目,而粵劇觀眾卻不太買賬,廣州人還是認老不認新。
馬師曾、紅線女加盟
1954年,廣東粵劇團到海南島慰問解放軍。在海南戲改會宿舍,受到熱烈歡迎的林榆久久不能入睡,他隨意翻閱書架上放著的瓊劇舊劇本,翻出了只有薄薄兩頁紙的折子戲《搜書院》。林榆找到老編劇楊子靜,請他考慮可否編成粵劇。結果,大型粵劇《搜書院》一炮打響,大大改變了廣東粵劇團在廣州觀眾和同行中的形象。1956年,林榆從香港接來了馬師曾、紅線女加盟廣東粵劇團,由馬師曾飾演謝寶、紅線女飾演翠蓮的《搜書院》轟動了粵劇舞臺。

《搜書院》當年就到北京匯報演出,這是廣東粵劇團第二次上京。受到梅蘭芳、夏衍、田漢、歐陽予倩等人“刮目相看”,周總理兩次蒞場看了演出,他對粵劇并非外行,上世紀20年代在黃埔軍校時,他就到過大新公司的天臺看過粵劇。在座談會上,周總理說:“廣東人在中南匯演時受了批評,參加全國匯演后回去就革新?;泟∮兴l展的歷史,過去我們只看到缺點一面,對其藝術及人民性忽視了。你們埋頭苦干,不怕受挫,和老藝人結合搞改革,情況改觀了?;泟∈悄蠂t豆,應該重視?!币怀觥端褧骸?,粵劇有了“南國紅豆”的美譽。1952年給予《三春審父》嚴厲批評的田漢,看到粵劇的不斷改觀,1957年把他的得意之作《關漢卿》交給廣東粵劇團排練,林榆擔任了《關漢卿》的導演。
斗志彌堅錦添花
正值“百花齊放”的年代,1957年文化部提出開放禁戲,康生說什么戲都可以演。當時廣州上演的粵劇是“香花臭花一齊放”,和尚尼姑為題材的戲大行其道。有外地人向省委書記陶鑄告狀,陶鑄責成宣傳文化部門整治。在一千多人參加的整治大會上,處分了一批犯錯誤的干部,林榆竟然是錯誤干部名單中的第一名。會議是批判和尚尼姑戲的,可廣東粵劇團從沒有演出過這樣的戲;而在公布推薦的三百多個健康劇目中,廣東粵劇團上演的劇目都榜上有名。想不通的林榆寫了五六米長的大字報申辯,但無人理他,依然受到撤職和留黨察看的處分,直至22年后的1979年,才得到公正的“翻案”。這事對林榆太冤枉太突然,彎轉得太急,有人擔心他會自殺,有人以為他從此躺倒不干,家人勸他乘機轉行不要搞粵劇。無官一身輕的林榆卻從此闖進粵劇編劇這個勞心勞神的“深淵”,并為此癡迷至今欲罷不能。
真正是“癡翁不倒”
受到處分后的林榆,以作家名義深入生活,下放到北海、靈山,參加大煉鋼鐵、開荒勞動,四處搜集資料,醞釀寫戲?!拔母铩逼陂g,失去工作權利的林榆與劇團人員一齊來到英德干校勞動,磨煉了筋骨鍛煉了意志,心中停不下來的仍是對編寫粵劇的一片癡情。從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到院長,行政事務和導演工作占了大部分時間,直到離休后,才真正有時間靜下心來寫劇本。

劇本是一劇之本。新編粵劇強調以簡代繁、以虛代實、以少勝多。如果不是“以我為主”來編,很容易陷入“話劇加唱”的結果。戲劇界領導肖甲曾對粵劇有過一番論述:“粵語每字有九聲,比起標準語言只分平上去入,簡直是天音臨世。據此,粵劇的文學本在成曲填詞中,在皮黃板式中,又使得音樂的格式和語言的復雜增加了字詞構筑的難度?!绷钟茉陂L期的唱做念打導演工作中,認識到劇本的重要性,決心努力寫出“好睇有益”的粵劇。
1964年,中國京劇院來廣州演出《紅燈記》,給粵劇注射了強心劑,陶鑄說粵劇也要搞一個“綠燈記”,于是有了《山鄉風云》。林榆參加了《山鄉風云》從創作劇本到導演、演出的整個過程,1965年底上京演出,這是廣東粵劇團第三次赴京,為首都觀眾公演了半個月,《人民日報》、《戲劇報》發表文章給予高度贊揚?;貜V州后本來要把《山鄉風云》拍成電影,“文革”開始了,一切免談。
林榆于1984年離休,人是離開了崗位,思想可一刻沒離開過粵劇,正如他對自己一生工作的寫照:“粵劇興衰常入夢”。正是這個夢令他停不下筆。在離休的27年間,他寫了《倫文敘傳奇》、《花蕊夫人》、《一劍嘯南天》、《唐伯虎別傳》、《飲馬珠江》等五個劇本。其中《一劍嘯南天》還在修改中。

《倫文敘傳奇》在廣東演出300場,得到城鄉觀眾熱烈歡迎。該劇于1993年上京演出,是廣東粵劇團(此時已改名為廣東粵劇院)第四次赴京,得到“震驚、羨慕”等評價?!秱愇臄髌妗泛汀痘ㄈ锓蛉恕穬蓜《极@得第五屆廣東省藝術節編劇一等獎,其中《倫文敘傳奇》還在1995年獲得了文化部劇作文華獎?!凹t豆誰言無亮色,居然一劇動京華?!碑斈暌?5歲的林榆站在全國戲劇界最高獎的獎臺上時,他想到的是,還要創作更多的劇本。
現在令林老放不下手的是《一劍嘯南天》,該劇本寫明末“廣東三忠”陳邦彥抗清的英烈事跡,如何傳頌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臨危受命的英雄氣概,又不落入“反清復明”的歷史框架,頗令林老為難。為此,他請教對明清史很有研究的學者,10年來一改再改,十易其稿,至今仍在筆耕不輟。在他的案頭,筆者看到一大堆有關《一劍嘯南天》的資料,反復修改的劇本光是題目就有四五個,林老每天為劇本修改一兩個鐘頭。他相信劇本一定能修改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