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藍:廣東美術呼喚大作、大師、大展、大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杰 鄧瓊
圖/受訪者提供
近年來,廣東美術界不斷迎來“高光時刻”: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成功舉辦;廣東畫院大型集體創作《南國的風》入選央視百集巨獻《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并入列片頭9件重點作品之一;
廣州美術學院正式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從廣東畫院新址到正在推動的“三館合一”、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廣東文化硬件建設備受矚目,等等。
本期“文化強省·深訪談”,廣東畫院院長林藍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對標最強,廣東美術四“大”工程待興
羊城晚報:廣東提出建設文化強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落實到美術事業建設,這些年有哪些亮點和特色?
林藍:建設文化強省是一項全面工程,美術事業只是其中一個部分。近年來,南粵老中青美術人揮毫潑墨描繪新時代畫卷,創作出了一批富有南粵特色、彰顯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
可以說,廣東美術工作者參與全國美術精品創作工程的熱情越來越高,美術人才隊伍已經頗具規模,展覽平臺建設具有良好基礎,美術場館建設也取得了較大進展。
我所在的廣東畫院,歷時十多年建設的新址終于啟用了。同時,依托于這一全國矚目的文化強省重大標志性建筑,我們推出廣東精品力作,組織開展了一批大型主題性集體創作,包括作為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美術創作獻禮項目的《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以及《南粵先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花齊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
羊城晚報:作為在美術事業一線的藝術家與管理者,您對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有些什么建議?
林藍:我們要對標國內、國際的最優、最強,圍繞“大作”“大師”“大展”“大館”做文章,具體來說就是推進廣東美術事業的四“大”工程——
首先,瞄準“大作”孵化培育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國氣派、廣東特色的精品力作;其次,聚焦“大師”重點培養工程,加大嶺南名家大師和優秀中青年美術人才的培養與推介力度;第三,推動國字號“大展”落戶廣東工程,著力承接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重大展覽活動;第四,抓實“大館”平臺建設工程,建設具有全球視野、世界級標準的大型場館。

“大作”是立身之本,積累方成“大家”
羊城晚報:值此冬奧會之際,廣東畫院再度推出大型集體主題創作。在如今這樣藝術創作多元化的時代,主題性集體創作對于一個區域的文化建設有怎樣的意義?
林藍:“大作”是我們的立身之本。主題性集體創作是廣東畫院、廣東美術界的優良傳統。我們看到,上世紀由老一輩大家關山月、黎雄才等老先生帶隊進行的集體創作,關注時代主題,提煉嶺南藝術語言特色,產生了如《向海洋宣戰》《禾香萬頃》等經典之作,也抒寫了新中國美術史燦爛的嶺南一章。
羊城晚報:在您看來,“大作”和“大家”的關系是怎樣的?
林藍:事實上,“大家”是由“大作”凝聚而成的。只有產生相當數量的有質量、有分量的“大作”后,才可能積累出“大家”,一個區域的文化藝術才可能從“高原”走向“高峰”。所以我認為,“大家”的本質不是人的問題,而是作品的問題。
回望廣東畫院建院60年歷程,老一輩藝術家們一直以力作、以精品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所以大作、大家輩出,廣東畫院也因此成為國內最具學術影響力的畫院之一。
羊城晚報:文化繁榮發展關鍵靠人才。您覺得好的藝術家標準是什么?
林藍:在我自己理解中,偉大的藝術家、藝術團隊,一是要有震撼性的、劃時代的作品;二是要參與時代重要藝術流派、政治活動、經濟社會生活,其中需要好的技術和藝術支撐。
羊城晚報:回顧近兩三屆全國美展,廣東作品入圍數量名列前茅,但獲獎情況有限。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提升?
林藍:的確,從各個國家級的主題美術創作工程中我省入選作品數量來看,我們在全國美術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作”數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因此,作為廣東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基地,廣東畫院將重點實施“1新址+3院+3基地”計劃,孵化培育“大作”,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
一是緊扣重大主題和重要時間節點。圍繞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聚焦北京冬奧會、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橫琴和前海合作區“兩區”等國家及廣東重大題材,提早謀劃,組織開展重大主題創作,反映新時代的精氣神。
二是對標全國美術精品創作工程,以國家、省部、院藏等三級項目的培育方式,做好集體大型美術創作、個人專題美術創作項目獻禮工程的規劃,完成國家、省重點美術創作任務和收藏作品。
三是開展主題調研采風寫生活動,結合主題創作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創作的源頭活水去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文化軟硬件建設,要匹配廣東的經濟地位
羊城晚報:近年來,廣東學術型策展在全國獨樹一幟,大展不斷,這一點很引人矚目。
林藍:近五年來,廣東采用“多館聯動”機制,承辦了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覽》等重大展覽。要持續推動廣東大展持續創新發展,還需要繼續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展”和“大獎”。
例如,推動國字號“大展”落戶廣東工程,著力承接國內外影響力的重大展覽活動;加大力度爭取中國美協等上級單位的支持,積極承辦國家級“大展”、爭取全國性“大獎”;爭取省財政支持全國美展等國家級重大美術展覽落戶廣東,支持中國畫“百花獎”等國家級重要美術大獎平臺永久落戶廣東等。
羊城晚報:從廣東畫院新址到正在推動的“三館合一”、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廣東文化硬件建設備受矚目,那軟件方面如何跟上?
林藍:美術館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也是“大作”的展示平臺、“大師”的推介平臺、“大展”的承載平臺,還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場所。
我們建議,廣東參考世界知名城市文化中心的建設案例,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建設與自身經濟地位相匹配、彰顯文化強省特色的“大館”。因此,要深度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發展需求,穩步推動廣東美術館、文學館、非遺展示中心“三館合一”項目建設。
還要加快推進廣東當代藝術館暨大灣區文化藝術中心的建設項目,創新推動在廣東美術館舊館基礎上改建中國第一個抗戰木刻紀念館等。
同時,館藏是美術館的生命。廣東要以“大作”的收藏為載體,通過聯絡全省各大美術館對優秀作品進行評估和收藏,進一步豐富館藏“大作”的數量與質量,為本省積累公共文化財富。
積極探索新時代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發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一體化創新型路徑也很重要。長遠謀劃建設廣東省藝術品保護修復與材料研究重點實驗室,構建藝術品保護與修復相關的多學科高度融合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研究合作平臺等。

在人心中“育美”,滋養事業與人生
羊城晚報:廣州美術傳統悠久深厚,深圳則熱度興起、后來居上,其他廣東城市或地區情況如何?
林藍:廣東省內包括廣東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等國家重點美術館在內的各類美術館大概40余家,但絕大多數分布在珠三角地區,主要集中在廣州與深圳兩市,粵東西北地區僅有一家。
因此我們認為,美術館均衡發展可以成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發力點之一。圍繞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著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均等化,要加大力度支持在粵東西北地區建設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美術場館,多措并舉推進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樂民工程,助力鄉村振興。
羊城晚報:當下,網紅展已然成為一種現象。作為文化產品供給側一端的藝術創作者、管理者應該如何應對?
林藍:網紅展之所以紅,一定是因為它得到相當數量當下受眾的喜愛。筆墨當隨時代,這也促使我們作為文化產品供給側一端的藝術創作者們認真思考:如何以守正為根本,以創新作為動力,如何用跟得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新時代文藝新境界,建立“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讓美的種子在更廣大人民心中生根發芽,是我們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
我想說,這不僅是“美育”,這還是“育美”。當人心中有美,這種狀態會滋養他的整個事業和人生。所以“美育”是普及的,它不是只為培養美術工作者——它還是“育美”,即在每個人心里去培育“美”的種子,繼而讓其人生更加完整、花香滿徑。
我覺得大部分人應該用這樣一種方式去度過自己一生。

嶺南畫學根脈相通,藝術家相連互動
羊城晚報:在《南國的風》等大畫集體創作背后,如何體現粵港澳臺文化藝術的根脈相連?
林藍:《南粵先聲》《南國的風》《百花齊放》這幾次大型系列主題創作,題材上涵蓋了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創作團隊則不僅集結了廣東畫院全院國畫家和廣州畫院、廣州美院的青年畫家,還邀請到港澳臺地區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的老中青藝術家加入。比如來自臺灣的歐豪年老先生和他的學生胡九蟬先生,來自香港的司徒乃鐘、林天行主席,來自澳門的黎鷹老先生與李得之先生,還有深圳美協的陳湘波主席、珠海美協的古錦其主席、汕頭美協的許自敬主席、廈門美協的林濤主席等,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在廣東畫院成立的六十年里,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畫院聯同粵港澳三地藝術合作往來無間,形式豐富多樣。這次也是如此。只是由于疫情關系,這三幅“跨地域”大型創作合作更多是以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開展。
粵港澳文脈相通、精神相依,粵地藝術家著重傳統技術呈現與修為,港澳地區藝術家融合中西、觀念開放,大家互取所長、相聯互動,必會使這樣大體量、大容量的聯合創作更生氣勃勃、異彩紛呈。促成大家共同以精品、以力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嶺南文化。
羊城晚報:嶺南畫學是粵港澳臺的“共同語言”,隨著文化灣區建設的推進,美術工作者可以有怎樣的作為?
林藍:廣東美術創作有著輝煌的歷史,嶺南畫派更是獨樹一幟。以嶺南畫學為代表的中華文化藝術,在華人世界有著巨大影響力。我尤其記得當年由歐豪年先生組織、在臺灣舉辦的嶺南畫派美術展覽上,島內嘉賓高朋滿座、融通交流的盛況。
作為灣區文藝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以強烈的文化認同促進人心相向、精神相依,匯聚起港澳臺同胞心向祖國的共同意志。接下來,我們還將依托橫琴、前海合作區,持續通過重大藝術活動交流,通過對港澳重點美術優才的柔性聘任,建立橫琴前?;浉郯拿佬g走廊,建立橫琴前?;浉郯拿佬g合作聯系長效機制,做好文化認同的大文章,推進橫琴前海合作區文化藝術建設。
